“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湿邪停留在体内,吃再多的补品,都犹如隔山打牛。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讲了很多关系湿的句子,下面具体来看下:
《黄帝内经》中讲述湿邪的形成:
1、地之湿气。《灵枢·九宫八风》曰:“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素问·痿论》亦云:“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备,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得之湿地也。”由生活环境太过潮湿所致。
2、天之湿气。《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敦阜(土运太过,是谓敦阜)之纪,大雨时行,湿气乃用,燥政乃辟。”《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阳司天之政,寒湿之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由气候变化,雨湿盛行所致。
3、恣食肥甘,伤脾生湿。《素问·奇病论》提出以具有醒脾化湿作用的佩兰治疗脾湿中满的“脾瘅”病时说:“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这说明《内经》早已认识到“数食甘美而多肥者”易生湿。历代医家也代有此论。这是因为肥甘的食物,性质滋腻,不易为脾胃所消化,反易妨碍脾胃的运化,产生湿邪。
4、脾失健运,水聚为湿。我们知道,内生湿邪的产生,主要是由肺、脾、肾三脏的水液代谢失调引起的,但《内经》就此明确指出:五脏之中,脾胃与湿病关系最为密切。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为土脏,恶湿而喜燥,当某些原因损及脾脏,使其运化功能减弱,水津不能运行三焦,布散周身,因而会出现诸湿肿满的状况。
教你夏季如何祛湿:
夏季雨水多,湿气重,湿邪易停留在体内,成为健康隐患。对付“湿病”,祛湿是关键。
1、薏米红豆粥
薏米红豆粥是祛湿的良方,取薏米、红豆各30克,熬粥喝,每日1次,具有很好的健脾祛湿功效。除此之外,要少吃油腻食品、甜食、冷饮外,还可多吃点具有祛湿作用的食物,比如冬瓜、玉米、小米、荷叶粥、萝卜等。
2、艾灸
体内湿气较重的人可以艾灸中脘穴(脐上4寸处)10~15分钟,具有补中气、行气活血的功效,可有效缓解胃部不适。
另外,丰隆穴(人体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两横指处)、曲池穴(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也具有较好的祛湿作用,平时可常灸。
3、拔罐
主要以脾俞穴(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中脘穴、阴陵泉穴(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处)等穴位为主,这些穴位都在胃经和脾经上,只有疏通了胃经和脾经,才能运化水湿,达到祛除体内湿邪的作用。
4、泡脚
脾胃功能不好,容易被湿邪侵犯,用藿香煎汁泡脚,是夏季祛除湿气、消解暑热的好方法。
取藿香30~50克,加水2000毫升用大火煎煮至沸后改用小火煮至1000毫升左右,滤出汁液,药渣再加水2000毫升煮至1000毫升,混合2次所煎汁液,倒入盆中,待水温40℃左右时浸泡双脚,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李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