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安徽省阜阳市广播电视台报道,当地有1700多个村卫生室已经停止输液,但笔者查阅《2017年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后发现,这个数字还有更丰富的内涵,它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阜阳市村卫生室,成绩斐然!
“狼”真的来了!1700家村卫生室已经不输液了
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其中就包括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等原则。也正是从当年开始,全国各地纷纷叫停门诊输液。
据记者从当地卫计委了解,2014年阜阳市在全国率先提出53种疾病不输液,这一政策得到了大力推行,在今年彻底完胜,全市1700多个村卫生室已经做到完全不输液!
第一个提出又第一个完成,阜阳市的战绩充分说明:基层限输令不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它已经发展为必然趋势!
能取得这样的黄金段位,自然让很多青铜选手很是疑虑,农村患者根深蒂固的就诊习惯是那么容易就能改变的吗?笔者认为,患者能扭转就医心态,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认清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形势。
61%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来自静脉注射
就在今年4月13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最新《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7年)》,报告显示去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静脉注射给药达61.0%,占全部给药方式引起不良反应事件比例的一半以上。
是因为其他给药方式不能治病,治不好病吗?这个疑问对于咱们学医的来说基本无须解释,内里原因也很复杂,甚至站在某些层面上来说,医务人员也很无奈,但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无论是监管不严、利益驱使或者是患者强烈要求都不能成为选择让患者输液的客观理由。
俗话说得好,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数不胜数的输液事故已经给我们不止敲响了一次警钟。作为医学从业者,除了要保证自己的执业安全,还要尽可能做到为后人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医疗环境,而不是建造一片片骇人听闻的吊瓶森林。
而且从合理用药的角度出发,国家还会加大监管力度,地方也会制定更多配措施,仅依靠输液维持诊疗秩序肯定寸步难行。
纠正患者就诊习惯 需保障基层用药品种
禁止输液从来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有时候医生苦头婆心地劝导,并不一定奏效。以前的输液操作是为了让患者感到药到病除的高效化,毕竟治病靠疗效说话,而且对患者来说,短时间内解决病痛,就会产生疗效好、医生水平高的普遍认知,对于农村患者更是如此。
乡亲们常说:感冒买药需要30多块钱,还不一定能治好。输液一次十几块钱,只要3次,加一起也就四五十块钱,就好了。
倒也没错,花少量的钱能快速治好,符合患者心态。但乡亲们不知道的是,经常输液容易导致抵抗力下降,同样的药多用几次就不管用了,下次得用更高级、更贵的药才有效果,反而掏的钱更多,身体还不如从前。
阜阳市将53种疾病不输液的政策推向基层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村卫生室和计生专干的大力宣传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采取的措施直抵基层输液痛点的要害。
患者想要的无非是疗效好又省钱,当地卫计委正是找准了关键点,组织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通过采用口服药、肌肉注射等方式为患者治疗,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降低了患者个人承担部分的医疗开支。
把劲儿使在刀刃上,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而且据阜阳广播电视台报道,光口孜镇12个村卫生室,一年就能节省一卡车的输液瓶,可谓是一举两得。
不输液,基层医生待遇如何保证?
输液在基层几乎是诊疗费用的大头,换句话来说,基层医生的主要收入很大部分就是靠输液,突然断粮,基层医生拿什么过活?
问题很严峻却很现实,在目前基层首诊还没有完全落实的大环境下,基层医生收入低任务重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能够在禁止输液的同时,保障好他们的收入不受影响,相信大家都是配合的,而阜阳市基层医改上响应安徽省卫计委的号召,将输液纳入监管指标,合理安排考核。
据悉,安徽省卫生计生委正在制定针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监管和绩效考评机制,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和门急诊静脉输液管理情况纳入监管和考核指标。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并督促改进。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结果将与医疗机构负责人收入挂钩。
在基层,卫生部门更是做到了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和考核机制,即使他们不给患者输液,收入也不会减少,积极性大为提高。
这些年来,多地叫停门诊输液、限制基层抗菌药物使用,但取得的效果有好有坏,有专家指出某些地方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在于对过度输液机构的惩处力度不够。笔者却认为,只通过让基层肉痛的方式扭转过度输液的局面并不科学,像阜阳市这样让基层医生在收入和待遇上吃下定心丸,加强业务能力的培训,加大宣传投入才能真正大获全胜。
当然,在这里笔者还想提醒大家,既然已经有地方全面做到基层禁输了,足以证明这个趋势极有可能带来大风暴,所以转变经营模式才是当务之急。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李丝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