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栏目

2017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重点工作

2017-03-14 09:43:15来源:搜狐健康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局组织制定了《2017年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工作方案》,要求各地方做好组织实施工作,重点在预约诊疗、日间手术、急诊急救、诊区安全与患者隐私保护相关工作方面取得成效。

2017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重点工作

在以城市三级医院为重点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继续按照《实施方案》有关要求贯彻落实“行动计划”,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2017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科学实施预约诊疗。三级医院在全面实施预约诊疗服务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预约诊疗科学性,持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一是实现分时段精准预约。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合理安排预约患者就诊时间,预约时间精确到小时,有条件的精确到分钟,坚持“预约优先”的原则,进一步缩短预约患者候诊时间。二是建立预约号源统一管理信息平台。将电话、窗口、诊间等传统预约渠道与网络、移动客户端、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等新兴预约渠道相融合,在信息平台上统一管理预约号源,合理安排初诊患者、复诊患者就诊时间,提高预约诊疗效率。优先安排慢性病连续跟踪管理患者的预约,推动分级诊疗。三是推行实名制预约诊疗。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强预约患者身份识别,有效加强网络号源管理,遏制网络倒卖号源现象,使患者挂号体验有效改善。四是探索开展检查检验集中预约。医生开具检查检验申请单后,患者可通过自助信息终端选择时间段,减少等候时间和往返次数。

(二)加强医疗资源调配。医疗机构要根据患者就诊情况,灵活调配机构内医疗资源,打通影响患者看病就医体验的瓶颈环节。一是调配门急诊资源。根据季节变换、疾病发病情况,对可能出现的门急诊就诊高峰提前预判,科学调整门急诊医务人员安排,保障门急诊医疗秩序平稳有序。二是调配住院病床资源。医疗机构可通过设置专门住院病床调配机构,安排专人根据患者病情,区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住院顺序和住院床位,打破科室管理住院床位的传统观念,提高住院床位使用效率。三是调配药房资源。加强门诊、药房等多部门协作,实现信息共享,合理调整药房人员安排,缩短高峰时段患者在取药窗口的排队时间。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药房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推行日间医疗服务。在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推进三级医院日间手术试点工作,探索将部分住院服务转变为日间医疗服务,优化诊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缓解患者“住院难”和“手术难”问题。一是加强日间手术质量精细化管理。开展日间手术试点的医院,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确定并公开开展日间手术的病种和技术目录,明确适应证范围、麻醉方式、主要风险和大致费用范围。制定日间手术临床路径,开展日间手术路径化管理,逐步提高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形成基于日间手术的分级诊疗模式。二是探索开展其他日间医疗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将部分传统住院诊疗服务安排在日间,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设置日间病房,开展日间化疗、新生儿日间蓝光照射治疗等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四)持续提升医疗质量。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国家卫生计生委令第10号),形成医疗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医疗服务同质化程度。进一步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组织体系,加强重点专业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做好疾病分级诊疗过程中医疗质量连续化管理,强化重点病种及医疗技术质量管理和费效比控制。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预防医院感染发生。落实《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相关规定,严格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

(五)推进临床路径管理。进一步提高临床路径管理覆盖面,增加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医疗机构及科室数量,提高临床路径管理病例总数、入径率和完成率。充分发挥临床路径作为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工具的作用,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同时将临床路径管理有关要求纳入绩效考核管理。通过临床路径合理测算单病种付费的支付标准,保障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医疗质量,有效推动支付方式改革。提高临床路径实施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对临床路径的实时管理和全面统计分析。推进患者参与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使患者实时了解治疗进程及各节点时间,实现“医、护、患”一体化,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拓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内涵,探索临床路径管理在药学、检验、影像、护理等专业应用的可行性。

(六)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急救中心(站)充分发挥在院前医疗急救中的指挥调度作用,实现院前急救快速反应,缩短急救反应时间。理顺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院内急诊与院内其他科室之间的协同服务流程,接诊医疗机构要为院前急救开通绿色通道,针对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的急性病,建立如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急性病多学科诊疗模式,缩短患者进入医疗机构到接受治疗的时间。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患者院前院内医疗信息共享,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

(七)充分利用信息手段。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管理手段在改善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使医疗服务更加便捷、公开,患者就医更加方便、明白。一是提供信息查询与推送服务。在保障患者隐私的前提下,通过互联网、移动网络、通讯网络等途径,为患者提供检查检验结果、就诊项目、医疗服务费用等方面的信息查询服务,为患者推送诊疗信息、用药信息、异常检查检验结果信息、疾病相关健康保健知识等。二是提供信息化结算支付方式。使用就诊卡预存、银联、手机软件等多种信息化支付方式,实现床旁结算、诊间结算,使患者结算更为便捷。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将医保卡与银联卡相关联,实现“一站式”结算服务,减少患者排队缴费、医保报销次数。三是搭建双向转诊信息平台。开展双向转诊的医疗机构要通过双向转诊信息平台,实现上转和下转患者的诊疗信息共享,保证分级诊疗服务的连续性,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八)深入推进优质护理。进一步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逐步实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优质护理服务全院覆盖,提高开展优质护理的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比例。继续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大力推进优质护理服务,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护士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群众提供医学照顾、病情观察、健康指导、慢病管理、康复促进、心理护理等服务,体现人文关怀。

(九)药事管理保障安全。加强药事管理,以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为切入点,落实抗菌药物管理相关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对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数据监测、综合评价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加强药师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相应培训、继续教育项目,重点加大对基层药师培训力度,提高整体药学服务水平;加快药学服务模式转变,提高临床药学服务质量,推广多学科诊疗方式,加强合理用药指导,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加大合理用药宣传力度,提高患者对合理用药的重视程度,积极探索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查询药品合理用药信息的方式方法,并在医疗机构人流密集的地点如取药窗口、门诊大厅等区域设置各种类型多媒体设备,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强合理用药宣传。

(十)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中医医疗机构要积极推进中医诊疗模式创新,探索建立符合中医学术特点、有利于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的中医综合治疗、多专业联合诊疗等模式。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加强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建设,满足患者中医医疗服务需求;鼓励根据中医诊疗特点优化诊疗服务流程,缩短患者取药等环节等候时间;鼓励为患者提供中药个体化用药加工等个性化服务。

(十一)营造良好人文环境。以病人为中心营造良好就诊环境,以医务人员为主体营造良好工作环境,通过环境改善,营造医患和谐的正能量。

一是加强诊区安全与患者隐私保护。医疗机构诊区划分合理,待诊患者与就诊患者隔离,力争做到“一室一患”。各项就诊标识醒目、明确,便民措施、导医服务完善。

二是医务人员工作环境温馨。医疗机构充分关心关怀医务人员,为医务人员提供就餐、更衣、手术间隔休息等条件,创造有利于工作的环境,努力提高医务人员满意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三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深入推进创建“平安医院”活动,继续开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保障医务人员安全。进一步完善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法制建设,健全“三调解一保险”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及保障机制。

四是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加大“九不准”宣传力度,开展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树立行业良好风气。


推荐阅读:“小饭桌” 亟须“大管理”

扫一扫添加健康台订阅号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台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kcentv@163.com)

责任编辑:池梦蕊

果实与健康专题

精彩评论

网友评论仅为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海淀区城镇居民步行15分钟可享医疗服务 ​昨天,记者从正在召开的海淀区“两会”上获悉,...【详细】
北京市将放开特需医疗服务价 昨日,本市出台《北京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详细】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创新线上医疗服务 一部智能手机,登录免费Wi-Fi,患者在武汉大学人民...【详细】
国家卫生计生委:改善医疗服务列出“任务清单” ​4月2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2016年深入落...【详细】
果实与健康列表